其一,时机的考量。
《三国志》记载,当时南中各族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规模叛乱,孟获被称为“南蛮王”,在当地势力庞大。按照正常思维,没人会在雨季来攻打,这让南中各族的戒备大为放松。《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提到:“南中诸部,素闻蜀军难以远征,更遑论夏季。”
其二,天象的利用。
诸葛亮深谙天文地理。云南地区的雨季有个特点: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往往是“上午打雷午后晴”。《华阳国志》中就记载了当地“乍雨乍晴”的气候特征。这种天气对于熟悉的一方是优势,对于不熟悉的一方却是灾难。
其三,心理战的运用。
当地人习惯了这种天气,但外来军队会被这种天气搞得措手不及。诸葛亮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南中志》记载:“亮军出其不意,或晴日行军,或雨中扎营,南人不解其意。”
更妙的是物资补给的问题。
五月正值当地新谷将熟之时。《华阳国志》记载:“五月新谷将成,草木茂盛。”这意味着,诸葛亮的军队可以就地取得补给。而且,当时正值芒种时节,当地人要么在抢收,要么在栽种,根本无暇他顾。
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此次南征带了大量竹器。这看似不起眼,但在雨季却大有用处:竹器防水、轻便、容易获取补给。南中地区多竹林,损坏了随时可以补充。
更绝的是,诸葛亮把军队的粮草辎重用油布包裹,这个细节记载在《诸葛亮集》中。这种做法在当时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的,显示出他对雨季行军的周密准备。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后人议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时,总喜欢拿“六出祁山”说事,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次五月渡泸水之举。但实际上,正是这次行动,奠定了蜀汉统一南中的基础。
《三国志》记载,此战之后,“南中悉平”。这个“悉平”来之不易,是诸葛亮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更难得的是,他采取怀柔政策,允许当地保持一定自治,这才是真正高明之处。
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南诏国在处理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时,经常会提到诸葛亮这次南征。《南诏野史》中就记载:“我南诏之先,受诸葛丞相恩德。”这说明这次看似冒险的军事行动,实际上达到了深远的政治效果。
最后说个小插曲。据《华阳国志》记载,当时有个叫李实的官员,专门向诸葛亮进谏说五月渡泸水太过冒险。诸葛亮的回答很有意思:“正是因为人人都觉得不该在这个时候走,所以我们偏要在这个时候走。”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兵者,诡道也。”看似最不该做的事,在恰当的时机,反而可能成为制胜的关键。这大概就是诸葛亮用兵的精妙之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渡泸水之举被后人称赞,但当时也确实遭遇了不少困难。《三国志》记载军队曾一度陷入泥沼,还遇到了暴雨。但正是这些困难,反而让南中各族放松了警惕,认为蜀军已经自顾不暇,最终反倒让诸葛亮得以一举成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