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流行“五铢钱”,金银被视为战略物资,禁止在市场上流通。按照同期米价换算,一万两黄金相当于今天约1.6亿元人民币。
唐宋时期,冶金工业的发展导致青铜产量激增,金银成为市场上的流行货币。按米价换算,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桶米只卖5个铜钱。一两白银换成1000铜钱(一致),可以买200斗米。
10斗为一石,即20石。唐代的一石重约59公斤。一两白银相当于42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按每公斤大米1.75元的价格计算)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通货膨胀,米价涨至每斗十分。也就是说,唐中期的一万两黄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一亿七千万元左右。
与隋朝相比,这两个朝代的金价相对稳定,民生和经济发展趋于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宋代出现了纸币,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铜钱、铁钱、锡钱等5至6种。黄金价格波动较大。
《宋史食火志》:“奚、凤以前,米石不及六七百”。
《宋史史记》:“每斗(米)值三十文”。
据史料记载,宋代一两银子约值2000铜钱,一石米(宋代一石为66公斤)。黄金与铂金的换算比例为1:8,所以宋代的一万两黄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8000万到1.5亿元人民币之间。
黄金最不稳定的时代是明末,白银大幅贬值,与明初的价差巨大。
《明史粮货二》:“于是户部定:钞票一锭,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在明代,一石约相当于今天的94.4公斤,一两白银约相当于700元人民币。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例为1:10。也就是说,明代的一万两黄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6900万元左右。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货币制度,实行“银钱并列”。白银用于大数量,货币用于小数量。政府并不提倡使用纸币进行结算,因此市场上很难看到黄金的影子。
清朝中期,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中国,导致金银价值低下。
道光初年,一两银子可换千文;到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时,一两白银可换一千七百文。
咸丰年间,银价飞涨,一两银子可兑换2300文之多。
乘以今天的价格,清朝的一万两黄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八千八百万左右。
另外,据清朝军机处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粮价按小米、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每仓平均价格为一两银子。”
清末,物价飞涨。金银不再像以前那么值钱,折算下来的价格更是更低。民国实行币制改革后,白银退出货币体系。
古代一两黄金加起来约等于十两白银。金银比价波动较小。西汉约为1:3;宋初约为1:6;明代波动较大,明前期至中期1:7或8,明末1:10左右;时间增加了一倍,达到1点20分。
以上是中国历代黄金换算成人民币的价格,以及当时黄金的购买力。古人是否像电影和电视节目中看到的那样使用黄金作为货币?
答案是否定的!在古代,黄金(金锭)多用于达官贵人收藏,很少用于市场流通。它更常被用作官方工资或间接税。
例如,苏州、杭州物产丰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古代道路不通,物流业不发达。地方官员将征收的税款兑换成黄金,然后上缴国库。
这样,就节省了运输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保证了安全,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征税任务。
古代金锭分为“官铸”和“私铸”。官铸不在民间流通,普通百姓不敢使用。私人铸造仅用于大宗货物交易。
例如,如今黄金和白银早已退出货币体系,只存在于期货投资交易中。有些喜欢收藏黄金的朋友急需用钱,必须到正规的金融交易机构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行日常交易。
也就是说,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英雄们用金元宝结饭钱的场景,基本上都是人为发明的。普通百姓和商人根本不敢接受这种来历不明的黄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