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廟

2025-07-09 08:06:30 1688

创设前

编辑

吴越地区东临大海,由于长江和东海的互相作用,潮汐影响较其他地区为大。遇大潮来临,则往往冲毁堤坝,民众认为这是楚霸王项羽的灵魂发怒所致,故称霸王潮[1]:9。在厭勝的影响下,此地多为汉代将领立庙,例如萧何庙、英布庙、彭王庙等。唐代设立华亭县後,始有城隍,遂以汉太祖大将紀信为城隍[2]。宋代为便于城隍巡境,遂於上海务以西一带建立庙宇,作为城隍行祠。蒙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县设立,但蒙古人并无意敕封城隍,因此县内居民仍以祭拜纪信为城隍[1]。

除纪信外,相传自东吴末帝时起,就在南部的金山上设立了供奉汉代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庙。宋宣和二年(1120年),赐封显忠庙,後逐渐累加称“金山忠烈昭应庙”。同时,上海一带也多有霍光行祠的建造[3]。[1]:14-15

敕封设庙

编辑

清同治十年(1871)《上海县志》城隍庙图

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明太祖下诏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县的城隍神敕封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4]。洪武三年六月,明太祖下詔因山川神靈均為天地造化,認為添加封號不合禮制,於是均撤除包括城隍在內的嶽、鎮、海、瀆的封號,上海的城隍因此僅稱“上海縣城隍之神”[5]。

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位于县衙西北、方浜北岸的霍光行祠改建为上海縣城隍廟。地方官员每逢朔望在此拈香、宣讲乡约并祈晴祷雨[6]。

扩建

编辑

明天顺年间,知县李纹在大殿前修建碑亭一座。嘉靖十四年(1535年)庙祝将原本狭隘的庙门改建为牌坊式大门,适逢新任上海知县冯彬到任按例谒庙,遂应庙祝之请,为牌坊题名“保障海隅”,并由永嘉县善于书写大字的幼童题写于上。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三十四年(1606年)知县刘一爌、李继周分别对庙宇进行了重建[6]。

进入清朝起,逐渐将元末明初的上海文人秦裕伯奉为城隍,以替代原有的上海县城隍之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史彩修与住持杨兆麟修建鼓亭两座。雍正十三年(1735年)住持又募集资金重修。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王侹重建被焚毁的寝宫。乾隆五十九年(1794)道会葛文英募资修建后楼。嘉庆三年(1798年)修缮大殿。道光十六年(1836)士绅又集资重修了被焚毁的西庑和戏楼[6]。

灾毁与重建

编辑

1910年的上海城隍庙大殿与碑亭(已不存)

1842年吴淞战役後,英军於6月19日进占上海县城,并以城隍庙为驻地,占领五日[7]。1853年,刘丽川利用上海官员举行丁祭仪式,发动小刀会起义,并以城隍庙西园(今豫园)为其指挥地,前后占据共18个月[7]。清军破城後,双方在城内展开巷战,城隍庙及其西园又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860年,太平军预备进攻上海县城,清政府请外国军队参与协防,英法军队即驻扎於豫园,待其撤出後,城隍庙及西园已极为破败[7]。

因遭三次兵灾,城隍庙已破败不堪,至1865年,上海知县王宗濂倡捐修复城隍庙。1868年,苏松太道应宝时再度倡议募捐修缮庙宇[6]。经两次修缮後,城隍庙基本恢复旧貌。1893年,上海知县王承暄发起募捐,以维修头门、二门、辕门大殿、戏楼及鼓亭等。1909年,时任知县的李超琼又发起了重修大殿及城隍寝宫的募捐[7]。

民国11年(1922年)至民国13年(1924年)间,城隍庙遭遇三次火灾,尤其以民国13年中元节一次最为严重。由于城隍庙将在中元节当日举行例行的三巡会节日活动,但烛台却被人不幸打翻,结果火势迅速延烧,大殿等处全数焚毁[8]。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负责城隍庙日常事务的邑庙董事会的董事秦锡田、叶惠钧、黄金荣、杜月笙等一致决定将大殿由木质改建为钢筋水泥,但样式仍为传统式样[9]:159[8]。新大殿由公利打样公司设计,久记营造厂承建,造价为五万元。民国15年4月工程开工,至民国16年11月25日完全落成[1]:65。在此之前,邑庙董事会另於连云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建新城隍庙,以供奉霍光神主。由此,上海城隍庙亦被称为“老城隍庙”[1]:62。

整顿、停办与恢复

编辑

1930年6月30日起,城隍庙改由邑庙董事会雇佣道士担任住持的方式管理城隍庙[7][10]。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城隍庙作为难民接收点,待上海局势稳定后,难民逐渐撤离,城隍庙逐步恢复日常宗教活动[7]。

1949年5月以后,除大殿外,其余各殿均被关闭,但原有神像仍暂予保留。1956年起,上海市宗教局开始整治工作,撤销邑庙董事会,并废止自1930年起的包殿制。1966年4月,上海市宗教局、南市区人委会办公室、区宗教科宣布停止城隍庙的宗教活动[1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6年8月,红卫兵将原封存的神像等宗教用品置于丽水路停车场一并焚毁。此后,各殿、庭院等处由上海市百货公司小商品批发部、豫园商城使用[12]。

198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通过决议拟将上海城隍庙归还上海市道教协会,并於1990年完成产权变更,成为全国首座回归道教的城隍庙[1]:188。1994年7月7日,为落实宗教政策成立以市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道长为首,陈从周、胡道静、王汝刚、秦怡等23人为委员的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委员会根据当时情况,采用边修复边开放的方式进行维修。11月28日,豫园商城正式移交包括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寝宫和天井等处的庙产的使用权[7]。次年1月26日,城隍秦裕伯及夫人储氏塑像重新回到城隍庙。1月31日,城隍庙正式对外开放,恢复宗教活动[13]。1996年4月29日,修复工作基本结束,原修复委员会解散,成立管理委员会,以陈莲笙道长为主任[7]。2000年11月14日,陈莲笙道长升座正式成为恢复以来的第一任住持[14]。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积分_上一届世界杯冠军 - f0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