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塔矗立于崇圣寺大门前,寺东为千寻塔,即大塔,南、北为小塔,排列成三角形。
大塔名曰千寻塔,全名“法界灵通明真乘塔”[註 1]。建于南诏蒙劝丰佑时期(823年—859年,即唐长庆四年到开成四年)。千寻塔高69.13米,为16层方形密檐式砖塔,塔内空心,置有似“井”字形交叉木骨架,可以攀登塔顶;塔身下部为石砌台基,高1.1米,上层台基为砖砌须弥座,高1.9米。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在主塔台基石砌照璧上,嵌有明代萬曆年間黔國公沐英之孫沐世階書寫的「永鎮山川」四字。[6]
千寻塔西方,等距约70米远的地方,有南北两座小塔,建于大理国时期,即在五代末北宋初期,高约42米,为十级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
三塔处于地震频繁地区,千百年仍巍然屹立,1961年崇圣寺三塔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维修三塔时,曾在千寻塔内发现了写经、经卷、铜镜和金、银、木、水晶等佛像,以及各种药材共600余件。[7]
苍山上俯瞰三塔
千寻塔
千寻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