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竺可桢的真意与格局

2025-05-20 07:44:19 103

善德人物榜 第194期“善德行者”:竺可桢

上榜理由:

凡一代宗师之人,多有“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之事。他是近代“问天”第一人,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浙江大学的老校长,更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因为都有民主作风,都能做到珍视人才。有人说:民国时代,中国有两个最好的大学校长,一位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另一位就是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他——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一位“从物象中寻真意,于有无中显格局”的善德行者。

善言慧语:

◆教育的发达,学风的优良,在人不在屋,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凡是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能独行其是。

行者小传:

竺可桢,字藕舫,1890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县。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74年因病逝世。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善德故事:

●独行其是:竺可桢秉性温和,自小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名额,在填报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在他看来,“中国以农业立国”,学习农学将来可以更好地报效祖国。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美国当时的农业科学并不发达,农业的体制和耕作方式也和中国不一样,由此他转学了与农业关系最密切的气象学。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当时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可归心似箭的他仍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说:“凡是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能独行其是。”

●不论人过:竺可桢和胡适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1910年,他们同时坐上了同一班船去美国留学。胡适看见了竺可桢,笑着说:“你怎么还没有死啊?当时我预言你活20岁,你虽然已经活过了20岁,但看你的面容,你无论如何活不过花甲,更不可能比我还长寿!”原来初中时,竺可桢身材矮小、身体瘦弱,老是一副病病歪歪的样子,胡适便总是取笑他。竺可桢笑而不答,照常视胡适为知己。有朋友为他抱不平,说:“你比他还大一岁,胡适太不尊重你了,在背后多次诋毁你。”竺可桢说:“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就难免会口无遮拦,恃才傲物。他的预言并不会伤我毫分,至于他的背后的批评,只是想让我变得更好,我更应该对他致以谢意。”胡适得知后,心内惭愧不已,再也不挖苦竺可桢了,还与他成了至交。

●浙大保姆:竺可桢本无意“仕途”,但同僚的一句“浙省文化近来退化殊甚,需一大学为中流砥柱”,最终还是使竺可桢在1936年决定接受了浙大校长这一职务。当时的浙江大学是全国最破败的大学之一,图书馆藏书稀少、教师队伍残破,还不断有教授辞职……1937年,在主持校务一年,并使浙江大学的名气与教学实力均有了新气象后,竺可桢打算辞去校长之职时,抗日战争爆发了;1937年底,他领着全校一千多名师生走上了“西迁”流亡之路。至1946年浙大在竺可桢的带领下安然回到杭州时,这所颠沛流离的大学,在抗战硝烟中崛起为“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1949年3月6日,在竺可桢的60岁生日晚会上,学生为竺可桢做了一面旗,上面写了4个字——浙大保姆,以表达对这位殚精竭虑的校长的崇敬与感激。可曾经,他却在自己的日记里遗憾的写道:“十年校长,已成落伍之气象学家矣!”

●先生真意:浙大政治学教授费巩非常有才华,个性耿直。有一次开教务会,费巩冷嘲热讽地说:“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做校长太不合适了。”后来,学校需要提拔一名训导长,国民政府规定“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竺可桢打算举荐费巩担任,相关政府官员前来质问:“浙江大学是党国的大学,这个职位必须是党员担任,费巩不符合要求。”竺可桢说:“他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教师敬,学生服,训导长这个岗位换了他,再无合适人选。”费巩十分愧疚,前来致歉。竺可桢说:“我已经为你请得了政府的同意,你放心上任。”后来,费巩成为浙江大学最受爱戴的训导长。

●校长格局:抗战爆发后,浙江大学被迫内迁。因为妻子是日本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不得不把妻儿送回老家温州。当浙大迁到贵州遵义终于稳定下来时,苏步青却囊中羞涩,根本没有钱接家属前来。竺可桢不仅当即预支给他两千元,还找到当时的浙江省主席朱家骅,请对方写一份手谕:“沿途军警不得盘查,一律放行。”苏步青十分感激,说:“现在全国抗战,都以日本人为不共戴天的仇人,您不嫌弃我的妻子已经很难得,竟然还能冒险请人写手谕,若是别人知道,定会影响您的声誉。”竺可桢笑着说:“她不仅是一个日本人,更是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妻子,她甘愿留在贫弱的中国跟随你。做为你的校长,我又怎能顾及一个人的所谓名誉,而对你的困境于不顾呢?”最终,苏步青的妻儿平安到达贵州。

●一生执着:竺可桢从1927年开始,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6年,创办测候所近80个,不但奠定了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基础,形成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还于1930年元旦,绘制了东亚天气图,并发布了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一举将被外国人垄断的天气预报“主权”收回,成为了中国近代“问天”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1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有人评价说:“正是他一生的执着追求,才有今天中国科学史研究的繁荣景象。”

善史氏曰:

万物有藏,众生无相;慎思之,您总能更易复杂、归成简单。

一丝不苟,海纳百川;公去矣!还有谁践行求是、道义两担?

(编者:车前丨来源:中华善德网 图源网络)

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积分_上一届世界杯冠军 - f0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