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二茂二铍
材料
作者:X-MOL
2023-07-07
铍是在1798年由R. J. Haüy在绿柱石(Be3Al2Si6O18)中发现的。铍因其舔起来带有甜味,最初以希腊语中的甜(glukos)命名,后来改为金属名glucinium。然而,由于甜味物质太多,最终改为与绿柱石(Beryl)相关的Berylium。但是,甜的事物不一定都美好。现在已经知道,这种甜味的元素铍,具有极强的生物毒性,有一定的致癌性和肝脏毒性。
铍是最轻的碱土金属元素,具有较低的电负性,与同族其他碱土金属类似,倾向于形成二价化合物。相对于其他非放射性元素,铍元素的化学研究相对滞后。在所有金属离子中,二价铍离子具有最小的离子半径(0.31 Å)和最高的电荷密度(电荷/离子半径:6.45 Å-1)。二价铍离子具有较强的极化性,其形成的化学键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共价特征。对于低价铍元素,尽管经典的分子轨道理论预测二铍(Be2)键级应为零,但科学家已经证实在气相状态下,Be2之间存在成键特性(Science 2009, 324, 1548; Science 2009, 326, 1382)。在凝聚相下,理论研究预测了二茂二铍的结构和稳定性(Organometallics 2007, 26, 4731),然而这种具有铍-铍键的化合物尚未被分离和表征,对于铍和铍之间是否能形成金属-金属共价键仍存在争议。最近,牛津大学的Simon Aldridge(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报道了二茂二铍的合成和结构,确认了铍和铍之间可以形成共价单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杂志上。
图1. 二茂二铍(2)的合成(A)、晶体结构(B)和HOMO轨道(C)。图片来源:Science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作者采用Jones发展的一价镁还原剂[(Nacnac)Mg]2(3)成功将二茂铍化合物BeCp2定量还原生成二茂二铍化合物(2),同时生成副产物(Nacnac)MgCp。化合物2可以通过升华在室温下进行分离纯化(产率为85%)。该化合物的单晶样品是在正己烷溶液中获得的。晶体衍射数据显示化合物2具有半三明治结构,其中铍和铍之间以单键形式连接;键长为2.0545(18) Å,与铍的共价单键半径之和(2.04 Å)相符,也与理论计算预测的键长(2.041-2.077 Å)相符。二茂二铍(2)中的铍到茂环的距离(1.519 Å)比二茂基铍化合物BeCp2中的更长(1.485 Å)。
具有氢桥键的铍化合物已经成功合成和分离(铍与铍之间的距离为2.098(3)-2.212(8) Å)。由于担心化合物2中可能存在铍和铍之间的氢桥键,研究人员采用了NoSpherA2量子晶体学分析方法对化合物2的高质量晶体衍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茂环上的碳氢键的电子云密度可以被确定,但没有额外的电子云密度来支持可能的氢桥键存在。红外光谱测试进一步证实了其中没有Be-H键的振动。
此外,化合物2的核磁共振(NMR)数据也证实了其结构。由于其高度对称性,其1H谱和13C谱仅显示一个峰,分别对应茂环基团上的氢(5.73 ppm)和碳(102.7 ppm)。在1H谱中未发现Be-H类型的氢峰(4-5 ppm)。在9Be谱中,铍的化学位移为-27.6 ppm。通过与其他已知含有茂环基团的铍化合物进行比较(CpBeCl:-19.5 ppm;CpBeMe:-20.5 ppm;CpBe[Si(CH3)3]:-27.7 ppm;1:-28.8 ppm),作者认为化合物2中的铍中心富电子程度与铝铍化合物1相似。
理论计算优化的结构与晶体结构数据非常吻合,例如,计算得到的铍-铍键长为2.046 Å,实验值为2.0545(18) Å。化合物2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主要由铍-铍之间的σ成键构成,其中包含少量铍和茂环之间的σ成键成分;对应的σ*反键轨道为LUMO+1。自然布居分析(NPA)显示,铍中心上2s轨道的电荷为0.98 e–,2p轨道的电荷为0.17 e–,这表明铍处于一价态。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两个铍之间的化学键贡献相等,其中93%来自2s轨道,7%来自2p轨道。此外,计算得到的Be-Be的Wiberg键级(WBI)为0.90,符合单键的特征。作为对比,具有铍-铝单键的化合物1中Be-Al的WBI为0.82。分子中原子量子理论(QTAIM)分析显示,两个铍之间存在一个非核吸引子,这一结果与已报道的计算结果一致。此外,铍中心的电荷为+1.33 e–,而化合物1中的铍电荷为1.39 e–。作者认为化合物2和化合物1中的铍中心具有类似的富电子性质。因此,化合物2可以被看作是两个茂环稳定的[BeBe]2+单元。
图2. 二茂二铍(2)的反应性研究。图片来源:Science
随后,作者对化合物2的反应性进行了探索(图2)。尽管在加热条件下,化合物2不与氢气发生反应。但是,化合物2可以与(NON)AlI和(Nacnac)ZnI发生反应,分别生成已知的化合物1和新的化合物5。化合物5是第一个具有铍锌键的化合物。除了铍铝和铍镓键之外(J. Am. Chem. Soc., 2023, 145, 4408),铍与其他金属形成的化学键非常罕见(例如,铍铂键: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4239)。在化合物5中,铍锌键也呈现单键特征,其键长为2.169(10) Å,处于铍和锌共价单键半径之和的范围内(2.20 Å)。其9Be化学位移值为-27.7 ppm,与化合物1和2相似。量子计算分析表明化合物5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对应于铍和锌之间的σ键。自然布居分析(NPA)表明,铍和锌的价层轨道中都存在电子分布(Be: 2s 1.00 e– 2p 0.16 e–; Zn: 4s 1.04 e–)。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显示,铍和锌对于它们之间化学键的贡献基本相同(比例为50.1 : 49.9)。这些计算结果表明,铍和锌之间的化学键具有较强的共价键特征,类似于化合物1中的铍铝键。因此,化合物5中的铍和锌均可视为正一价。
总结
s区元素通常是离子。这类离子多存在于海洋中,或者用于有机相干燥剂或作为强碱的阳离子。在极少数的例子中,这类离子具有共价性或不完全的氧化态。因此,15年前Jones合成含有镁-镁共价键是一项重大突破(Science, 2007, 318, 1754)。目前,这类低价镁化合物已广泛应用于合成化学领域(Nat. Rev. Chem. 2017, 1, 0059)。铍的价层电子为纯粹的2s2,没有2p电子,本不应该以低价态形成共价键。有意思的是,Aldridge等人利用15年前的镁-镁化合物,首次合成了含有一价铍的二茂二铍化合物,造就了另一项重大突破。在同期的Science杂志上,拉筹伯大学的Jason L. Dutton教授发表题为“A big breakthrough for beryllium”的评述 [1],认为该化合物的分离表征会促进其它含铍化学键的表征。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Diberyllocene, a stable compound of Be(I) with a Be–Be bond
Josef T Boronski, Agamemnon E Crumpton, Lewis L Wales, Simon Aldridge
Science, 2023, 380, 1147–1149, DOI: 10.1126/science.adh4419
参考资料:
1. J. L. Dutton, A big breakthrough for beryllium, Science 2023, 380, 1106–1107.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i5762
导师介绍
Simon Aldridge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2602
(本文由LLL_SUSTech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