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蓄水近20年,堪称鱼类天堂,里面最大的鱼有1000斤么?

2025-10-14 17:32:23 7473

曾有报道称,一条体重超过三百斤的鳙鱼在重庆云阳龙岗景区的长江支流被人捕获,而当地的居民则对这种巨型鳙鱼的出现表示习以为常;在同属于长江流域的湘江中,又有人称钓到过一条上百斤的鳙鱼。这些报道的真实性也许有待考究,但在2021年,一条114斤的巨大鳙鱼被一名美国男子偶然捕获,打破记录的同时也证明了这种巨大鳙鱼的存在。

而拥有宽广的水面,足够的饵料,丰富自然资源的三峡大坝,存在着这种巨型鳙鱼的可能性并不小。除此之外,三峡中同属于四大家鱼的鲢鱼、草鱼以及青鱼,都可能长到一米甚至以上,体重也可能长到百斤。

三峡水库中最大的鱼?

其实有句关于长江中大鱼的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的不像样”。其中,“腊子”指的是属于硬骨鱼纲鲟科的中华鲟,一般来说,中华鲟个体长度在0.4-1.3米间,重达50-300千克。“万斤象”指的是长江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或者中国剑鱼,体长2-3米,体重在200-300公斤之间,人们目前发现的最大白鲟,体长达到了7.5米。

而谚语中最后提到的“黄排”则是我国特有的中国胭脂鱼,别名又叫“一帆风顺”。胭脂鱼的体长在0.6-1米之间 ,体重在10-20公斤之间。

遗憾的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上世纪的人类捕捞活动,白鲟的生存状态变得不容乐观。最终在2019年12月23日,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所以,现如今中华鲟是长江当中最大的鱼类,最大的中华鲟体长可以达到五米,体重可以超过600公斤。

中华鲟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鲟是一种江海洄游性鱼类。所谓鱼类洄游,是指鱼类受自身与外界环境影响,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定向往返移动。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中华鲟会从原本生活的位于长江口外的浅海域进行洄游,到长江流域中的金沙江一带进行产卵。

中华鲟幼鱼出生后长至约15公分时,将被携带回到外海。中华鲟的洄游过程之所以如此漫长,是因为在进江后,鱼儿并不是一直马不停蹄地游,而是停停走走,有时甚至潜伏几天不动,最终在次年十月到达产卵的场所。

但是,葛洲坝建设起来之后,中华鲟的洄游之路便受到了阻碍。要知道,在江河中,人为建起的一座座水坝会对有洄游习性的鱼类产生巨大影响。2020年7月世界鱼类迁徙基金会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指出在1970年到2016年间,因为水坝等河流障碍物的建立,世界上淡水洄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减少了百分之七十六。

葛洲坝建成以后,像中华鲟这样体长超过1米的大型鱼是很难通过的。所以在洄游季节,中华鲟想要像原来一样回到故乡金沙江上游产卵,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除此之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人们由于对鲟鱼缺乏保护意识,进行了大量的过度捕捞,对鱼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创伤。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它们的生存状态也变得不容乐观。

保护措施

针对鱼类洄游问题,修建“鱼道”的方法在如今被普遍采用。在一些大坝中,人们为了让鱼儿顺利洄游产卵,修建了专门让鱼类通过的鱼道。尽管效果还有待提高,但该措施为保护洄游性鱼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针对过度捕捞问题,国家在1983年出台了中华鲟禁捕政策。除此之外,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也开始实施,渔业部门开始采取相关行动来保护长江生态多样性,于此同时,大量的中华鲟、长江鲟的人工繁育苗种将会被投放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积分_上一届世界杯冠军 - f0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