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电质量口碑这么好,为何日企要纷纷抛售家电业务?

2025-05-22 13:48:20 7703

东芝电器

东芝公司创立至今已经有143年历史,它曾经研发出日本制造的第一台洗衣机、电冰箱和微波炉。在日本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如今,东芝家电的各个产业却被中国公司“拆分收购”。

2015年末,东芝就把位于在印度尼西亚的彩电工厂和洗衣机生产基地,作价2500万美元卖给了中国创维集团。 2016年,东芝又把洗衣机和冰箱等主营白家电业务出售给美的集团。

2017年11月,中国的海信集团和日本的东芝公司宣布,东芝电视机95%的股权正式转让给海信。转让之后海信将享受东芝电视的产品、品牌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机品牌全球40年的授权。这项业务转让费用折合人民币大约为7.6亿元。应该说,东芝公司实际上是低价抛售了自己的电视机业务。

2018年东芝电脑业务作价4000万美元出售给了富士康。至此,东芝已经完全退出了个人消费品市场。

三洋电器

三洋电机创立与1945年,也是中日消费者非常熟悉的日本品牌。2009年松下全面收购了三洋电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蒙受损失的松下决定放弃持续亏损的三洋电器。同年10月,中国海尔集团收购三洋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白色家电业务。

2014年TCL收购三洋电视的墨西哥工厂和品牌运营权。2015年中国长虹有收购了三洋电机业务,获得了“三洋”品牌在中国独家使用权。并承接“三洋”品牌的电视机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业务。

夏普

夏普曾经是液晶显示技术的发明和领导者。但正是因为在液晶产业的投资失败。2016年夏普不得不接受了台湾鸿海集团的注资。成为了鸿海的子公司。

NEC和富士通

NEC日本电器株式会社成立于1899年。上世纪60年代曾经做出日本的第一台计算机。2011,中国联想开始收购NEC的个人电脑业务,并与NEC成立合资公司。根据协议,起初联想占合资公司的51%股份。到2016年,联想又以13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合资公司90%的股份。2017年11月联想又宣布收购另外一家日本老牌PC厂商富士通个人业务 51%的股权。

为什么日本企业要纷纷抛售自己的家电业务给中国公司呢?目前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日本大型制造企业盛极而衰,普遍患上了制度僵化,体系臃肿的大企业病。加上过度崇拜技术,创新的节奏太慢。在互联网时代无法跟上市场的步伐,这也使得日企逐渐失去了对市场的掌控。

这样的说法并不无道理,但也有一些观察人士给出了不同说法:随着日元升值,国内老龄化加剧以及中国和韩国在消费电子产业的崛起。像家电之类的低端制造业已经不再适合日本企业。与其到时候业务亏损或者变成负资产拖累公司,不如趁早卖掉业务变现更实际, 而对于这些业务接盘最积极就是中国公司。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三十年中,日本企业完成了一次从to C到 to B 的转变。从传统制造领域向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生物、物联网、新能源、资源再利用等新兴领域转变。就半导体技术而言,虽然剥离了家电、PC等具体制造领域,但中国公司购买的往往是品牌、生产线、运营服务等方面。而日本企业仍掌握着大量的核心技术专利和技术。

以索尼公司为例:在全球金融危机,日元升值以及行业竞争压力的多重打击下。索尼2008年财报出现了首度亏损,财报显示2008财年索尼的销售额77,300亿日元;运营亏损 2,278亿日元;净亏损 989亿日元。

2012年在新社长平井一夫的带领下,索尼开始了自救。抛弃掉了电视机和个人电脑业务,到2017年财报显示索尼公司的销售额 85,440亿日元;运营利润 7,349亿日元;净利润 4,908亿日元。除了个人手机业务依旧亏损以外,其他业务均实现盈利。这也是索尼公司在过去5年中业绩最高的一年。

索尼公司在抛弃家电业务的同时,致力于智能化和物联网的技术开发,同时扩大音乐和影像产品的开发。从产品制造商转变为专利技术授权商。比如在电视机领域,最新的消息称,索尼公司将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前推出16k的影像技术。目前4K电视已经基本普及。索尼公司打算跳过8K直接向市场提供16K的影像技术,虽然索尼自家已经不再制造电视机。但这并不妨碍它在电视影像技术方面的领先。它可以通过向电视机制造厂商输出技术盈利。

索尼的手机业务虽然一直在亏损状态,但它的半导体业务是盈利的。全球目前推出的智能手机,很大部分的相机模组都来自于索尼。

NEC八年前就将自己的PC业务卖给了联想,拿回来的钱被其用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并因此奠定了NEC成为世界著名的AI公司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最早投入人脸识别技术研发的公司之一,2020东京奥运会所使用的人脸识别技术的提供商正是来自于NEC。NEC只是卖掉了PC业务,但并没有卖掉半导体技术和人才。

最近丰田公司将在日本投入氢能源汽车的试点。要开动氢能源汽车就需要向汽车输送氢气作为动力,制氢设备的提供商之一正是来自于东芝公司。

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人们看到“Made in Japan”的商品会越来越少。但是打开中国制造的产品,我们就会发现“Made inJapan”的零部件并不少。比如一部苹果手机中有37%的零部件是日本制造,而且大部分是不可替代的核心部件。

美国最新型的波音787客机,35%的核心技术是来自日本公司。比如客机的机体采用了日本东丽公司开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相比之前的铝合金机体可以节省20%的燃能,并且可以让机舱内部的自然温度提高5度。

笔者前几年玩单车,发现单车中一个核心部件——变速器正是来自于日本的禧玛诺公司。这家公司制造的变速器换挡精准平顺,质量可靠。几乎占据了全球单车变速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中国企业除了买买买之外,还应有更深的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日本的经济改革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它的制造业大量承接了欧美制造业。而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80年代初,晚了三十年左右。正好承接了日本制造业。

日本制造业在90年代开始衰退:货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低端产品价格竞争……这样的情况也正是我们今天制造业正在遭遇到的。日本的产业转型或许可以为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借鉴。

在我们熟悉的企业家中,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了这点。华为的任正非就是其中之一,6、7年前当日本公司纷纷抛弃手机业务时。任正非也跑到了日本,但他并没有像其他中国企业那样去买日本公司的品牌和生产线。而是去雇佣了一大批等待失业的手机工程师。

迄今为止华为已经在日本的东家、横滨、大阪开设了4个研究所,雇佣了1400余名日本的手机和IT领域的工程师。并且与索尼公司深度合作,华为手机这几年在影像技术上的领先有一部分就得益于此。

OPPO的陈明永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提到类似的问题:他分析日本、韩国和德国的发展道路,最早都是利用人口红利发展起来,但这个路子只能走三五十年,随后经济上来之后,房租、人力成本等都会水涨船高。企业靠什么继续创造价值呢?一是靠高尖端的技术升级和创新,二是靠占据高端品牌。

我想这几年中,华为之所以在为国人所关注,并不是因为它能够顺利进军海外市场,也不是因为它在手机中实现了多少国产化。而是它中国制造指名了方向:企业具备一定规模之后。需要了解市场需求,明确核心技术的研发方向,并用公司的一部分营收持续投入研发。最终完成一两项核心技术的突破,从而掌握整个行业中的议价权和定价权——这也正是大部分日本企业所经历的路径。这样的公司有1000家,中国就更有希望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积分_上一届世界杯冠军 - f0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